五脏精气血津液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2016-08-25
精气血津液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在体内的输布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脏分为五,虽然有五行方法参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脏与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区别,是脏分为五不可或缺的依据之一。那么作为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如何维持五脏的不同生理功能? 五脏生理功能的不同对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需求区别何在? 把握五脏与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对临床具有什么指导意义? 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以下探讨。
1 精气血津液与五脏功能的关系
从理论的完整性角度而言,五脏生理功能的维持均需要精气血津液的供养,但由于五脏功能有别,故对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需求存在脏与脏之间的差异,从量上可以说有多少的区别,从功能表现上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如心脏生理功能的维持以气血两种物质状态为主,为显性;肺脏生理功能的维持以气津两种物质状态为主,为显性;脾脏生理功能的维持以气物质状态为主,为显性;肝脏生理功能的维持以气血两种物质状态为主,为显性;肾脏生理功能的维持以精气津液三种物质状态为主,为显性。而维持相关脏的功能需求量少的物质则处于隐性状态。如肝脏生理功能的维持需要精津液的物质状态少,则处于隐性状态;脾脏生理功能的维持需要血津液的物质状态少则处于隐性等。 精气血津液在人体内通过相关脏腑等的作用输布全身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当某一脏的功能对某一物质状态的需求量多时,则会在相关脏腑功能的参与下,完成精气血津液不同物质状态的转化,从而满足人体不同脏腑对不同物质状态的需求。 由此可见,由于五脏功能有别,故对精气血津液的需求有别,精气血津液与五脏功能之间存在需求上的差异性。
2 五脏精气血津液理论指导分析五脏病机
正由于五脏功能不同对精气血津液的需求量有别,所以五脏病表现在精气血津液方面则有常见与少见之别。五脏对某一物质状态需求量多则临床易病,反之临床少病。因此,五脏病机表现在精气血津液方面,不论寒热虚实,则心病以血分病为主,其次为气分病:心病辨证则主要从血分析,肺病以气津液病为主,脾病以气病为主,肝病以气血病为主,肾病以精气津液病为主。而心病以精津液病少见,肺病以精血病少见,脾病以精津液血病少见,肝病以津液精病少见,肾病以血病少见。至于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影响,则另当别论。可见,把握了五脏精气血津液的理论就掌握了分析五脏病机的主导方向。
3 五脏精气血津液理论指导对中药归经的认识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中医学重要观点之一,从整体观角度分析五脏精气血津液与中药的关系,发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正因为五脏功能有别,对精气血津液的需求有多少之分,五脏病表现在精气血津液辨证上有偏气、偏血、偏精、偏津液的不同。再认识一下中药。从五脏角度言,血分药主要归心肝经,归脾肺肾经,特别是归脾肺经的血分药则少见,填精药主要归肾经,而归肝心脾肺经的填精药则少见,补气药主要归肺脾经,生津药主要归肺肾经。五脏生理状态下对精气血津液某一物质状态需求多,与之相应的病变易多见,而大自然中与之相应的这一类药则主要归属于这一脏腑或经脉,从而满足病理状态下调整某一脏状态的需要。如气虚病肺脾两脏多见,而补气药又主要归肺脾经,血虚病心肝两脏多见,而补血药主要归心肝经,精亏病以肾脏多见,补精填精药主要归肾经。
与之相反,一旦某一脏腑在需求量少的物质状态方面出现了病变。从临床发病实际分析: 则是由于此方面的病少见,甚至于是罕见,人们对此认识不足,治疗的难度就大。但是,从药物归经角度而言:则是山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因为,五脏生理状态下对精气血津液某一物质状态需求少,与之相应的病变易少见,而大自然中归属于这一脏腑或经脉的这一类药亦少。甚至于可以说是无药可用。如肺之血病,临床少见,而临床可供运用的归肺经的血分药亦少,因此出现了肺之血病治疗难度大的现状。 由上可见,自然与人类的整体和谐多么的耐人寻味。
4 五脏精气血津液理论指导五脏用药
五脏精气血津液理论的生理病理特点,提示五脏病变临床用药规律之一。如果某一类药所调理和补益的物质状态,是病变脏腑在生理状态下需求量少,临床发病少见的物质状态。临床应用时更应注意/勿使过之,伤其正也。如由于脾胃生理状态下对气的需求量大,而对血的需求量少,表现在临床上,脾胃病则是气分病多,血分病少。因此,脾胃病血药不宜多用,那种治疗胃痛,动则活血化瘀的思想是中医学五脏精气血津液理论所不能容许的。更使我们深刻理解了临床活血药应用过多为什么会伤脾胃的中医学理论依据。
分析上述统计结果提示:临床补气主要从脾肺入手,因后天之气是人体一身之气的主要来源,临床补血主要从肝入手,补血从脾肾入手则是调动了人体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能生血和精血互化的机制,理气则是突出了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的意义,其次是肝主调畅气机的意义,活血则是重视肝的作用,而归脾经的活血药则多数具有行气作用,体现了气行血亦行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