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芬专栏

刘瑞芳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炎特色探析

2016-08-25

慢性盆腔炎( CPID) 是妇女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性病变,是造成慢性盆腔疼痛、异位妊娠和不孕的重要原因。临床表现为:


下腹坠胀疼痛或腰骶部胀痛、低热、疲乏、白带增多、月经不调或不孕等。中医古籍无慢性盆腔炎之病名,对本病的认识,散见于“妇人腹痛”“痛经”“带下病”“癥瘕”“不孕”等病证之中。 西医学应用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不理想,而刘瑞芬教授应用中医综合疗法( 中医汤剂辨证内服 + 中药灌肠 + 中药灌肠药渣外敷) 治疗该病,有明显的疗效优势。 刘瑞芬教授对慢性盆腔炎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均有其独特的见解。认为不论何种病因病机最终都离不开瘀血阻滞冲任胞脉,久病导致血瘀肾虚的结局,所以“血瘀肾虚”是慢性盆腔炎的核心病机,据此创制了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补肾培元功效的盆腔炎颗粒,创新了本病的治法。目前刘瑞芬教授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慢性盆腔炎中医四联疗法的优化及诊疗规范研究———慢性盆腔炎中医综合疗法的优化研究》( 以下简称中医综合疗法) 已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课题鉴定。本文课题中的血瘀肾虚型,介绍其组方特色和疗效优势。


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刘瑞芬教授强调“血瘀肾虚”为本病的核心病机。本病多因经期、产后感受寒、热、湿之邪,或因七情所伤,以致气机不利,血行不畅,而瘀阻胞宫。《素问·痹论》曰: “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踈,故不通。”[1]245《诸病源候论·八瘕候》云: “若经水未尽而阴阳合,即令妇人血脉挛急,小腹重急支满……结牢恶水不除,月水不时,因生积聚。”[2]即指妇科炎症包块合并腹痛,《景岳全书·妇人规》云: “瘀血留滞作癥,惟妇人有之,其症则或有经期或有产后……或喜怒伤肝,气逆血留……有所逆,留滞日积,渐以成癥矣。”[3]血证论》云: “瘀而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瘕者,或聚或散,气为滞,则聚而成形。”[4]245湿热、寒湿、气滞等因素最终均可与气血相搏结而发展成为不同程度的血瘀,瘀血阻络,冲任受阻。虽然致病因素各不相同,但血瘀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病机,瘀血阻滞胞宫胞脉,不通则痛。肾中精气的充盛,有赖于血液的滋养,若血液停积,不能正常循行,形成瘀血,失去了正常血液的滋润濡养作用,化精乏源,则致肾虚。同时血的生化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血的循行有赖于肾中元气的推动,故肾虚必血瘀,病因和结果互为影响,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本病迁延不愈,气血中最易伤气,脏腑中则最易伤肾,故“久病必瘀”“久病必虚”“久病及肾”。本病病位在冲任、胞宫,以血瘀为主要病机,肾虚为次要病机,是以实证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二、对治法方药的认识

刘瑞芬教授认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是“活血化瘀”,并总结出十二字的治疗大法,即“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补肾培元”。《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1]539《血证论》云: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去瘀之故。”[4]23血瘀本属实证,治法应以活血化瘀为主,然而“胞络者系于肾”,肾气盛则胞宫胞络有所养,并能推动血液的正常循行。反过来,血液停积,不能正常循行,化精乏源则肾虚,肾精亏损,不能化气,导致肾气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补肾培元可使正气旺盛,抗邪力强,则病邪难以侵入。


刘瑞芬教授根据慢性盆腔炎“十二字治疗大法”创制了血瘀肾虚型慢性盆腔炎方,主要药物组成如下: 丹参、赤芍、菟丝子、山萸肉、连翘、生蒲黄、炒五灵脂、香附、甘草等。本方以丹参为君药,功能活血祛瘀止痛,为调理血分之要药,《本草纲目》曰: “能破宿血,补新血”[5]795; 赤芍、连翘、生蒲黄、炒五灵脂共为臣药,赤芍功能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还能泄肝火、清血热,具有防止瘀久化热的功效; 连翘功善清热解毒,“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 生蒲黄止血去瘀,炒五灵脂化瘀止血,二药相须为用,增强君药活血祛瘀之效;菟丝子、山萸肉、香附为佐药,菟丝子补肾益精,山萸肉功补肝肾,两药酸甘相合,平补肝肾,与君药配伍,具扶正祛邪,活血补肾之功; 香附疏肝理气止痛,以增活血祛瘀之力; 甘草益气健脾为使药。诸药合用,攻补兼施,以活血化瘀为主,补肾培元为辅,充分体现扶正而不敛邪,祛瘀而不伤正,虚实、气血兼顾的配伍特点。 盆炎消灌肠方的主要药物组成是: 丹参、赤芍、制乳香、制没药、川楝子、连翘、皂刺、败酱草、透骨草等,丹参、赤芍二药为君,具有活血化瘀之效;制乳香、制没药、川楝子三药为臣,能行气活血止痛; 连翘、皂角刺、败酱草三药为佐,具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 透骨草为使药,《本草纲目》曰: “治筋骨一切风湿疼痛挛缩”[5]1429,本品辛散温通,入肝经血分,辛能行药,温胜寒湿,故能活血止痛,对于一身上下、心腹腰膝、内外各种疼痛,均可选用本品治之,取其辛温善走,活血利气之功,《灵秘丹药笺》曰: “疗热毒。”[6]故中药灌肠药物借透骨草辛温走窜之性,使药物直达病所,便于药物的吸收,从而使药物能快速发挥作用。中药保留灌肠药物直接进入直肠后经静脉丛吸收,提高盆腔中血药浓度,促使盆腔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速,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也可直接吸收作用于病灶,从而解除慢性粘连,改善子宫和输卵管病变及局部组织营养状态,药物通过肠黏膜直接弥散进入盆腔组织,起到消炎镇痛、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便于胞块吸收等作用。采用灌肠中药药渣热敷小腹部位,配合局部神灯照射,使温热药物通过小腹部位皮肤的渗透作用直达病灶,并通过物理刺激的作用,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以利粘连分解和炎症消退。


三、辨证施治的方法

刘瑞芬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一套治疗慢性盆腔炎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药口服 + 中药灌肠 +灌肠药渣外敷,内外结合,疗效显著。对于血瘀肾虚型兼不孕患者,若输卵管通而不畅或不通,则在盆腔炎方的基础上加路路通、王不留行、蜈蚣、柴胡等以通经活络,疏通输卵管; 若输卵管积水,则加茯苓、薏苡仁以健脾利湿; 若肾虚重腰酸腰痛甚者,则加川断、杜仲以补肝肾强筋骨。内服药为每日1 剂,水煎服,分2 次服,连用4 周; 灌肠药物为每日 1 剂,水煎浓缩到 100 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连用七日,间隔七日,再连用七日; 药渣热敷法为每日一次,每次30 min,连用七日,间隔七日,再连用七日。以上三法均于月经期停用,4 周 为 一 个疗程。


四、中医综合疗法和中医单一疗法的有关统计

分析数据对比

刘瑞芬教授曾采用流行病学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了 204 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证候群,通过聚类分析将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证候分为五类,其中血瘀肾虚证所占比例最高( 33. 6%) ,其次为湿热瘀结证( 20. 4%) ,气滞血瘀证( 18. 4%) ,气虚血瘀证( 15. 1%) ,寒湿凝滞证( 12. 5%) 。故刘瑞芬教授在本课题中选择了血瘀肾虚、湿热瘀结两证型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分别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四家中心同时启动本课题的研究,共完成病例300 例,其中中医综合疗法 149 例( 血瘀肾虚型 75 例,湿热瘀结型 74例) ,中医单一疗法( 中药汤剂辨证内服) 151 例( 血瘀肾虚型78 例,湿热瘀结型73 例) 作为对照组。本文仅选课题中的血瘀肾虚型中医综合疗法和中医单一疗法的有关统计分析数据对比如下。


1. 综合疗效方面: 中医综合疗法将愈显率( 痊愈率 +显效率) 由44. 8%提升为82. 67%,总有效率由98. 72%提升到100%。

2. 中医证候疗效方面: 中医综合疗法将愈显率由 50%提升为 81. 33%,总有效率由98. 72%提升到100%。

3. 局部体征疗效方面: 中医综合疗法将愈显率由44. 87%提升为73. 33%,总有效率由 98. 72%提升到100%。


五、小结

刘瑞芬教授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课题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血瘀肾虚证”为本病常见证型及“血瘀”为本病核心病机的病机理论,突破了既往的湿热瘀结型证候辨证,在“血瘀”核心病机的基础上,强调久病及肾的肾虚病机,故得出“血瘀肾虚型是本病常见证型”这一重要结论; 还首次提供了慢性盆腔炎不同中医治法间较高级别的循证疗效数据遵循临床流行病学DME 原则,采用前瞻性、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方案,观察中医综合疗法与中医单一疗法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获得了慢性盆腔炎中医综合治疗优于中医单一治疗的可靠临床数据,规范了本病的临床治疗,提高了中医治疗本病的认可度和推广应用范围。

历城国医堂公众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